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加拉帕戈斯(在加拉帕戈斯,我们竟看到了活生生的哥斯拉?)

加拉帕戈斯
本文图片摄影:赵超

1835年,大名鼎鼎的查尔斯·达尔文乘坐小猎犬号,在凌冽的海风之中,登上怪石嶙峋的荒岛。尽管他所到的岛屿纬度上距离赤道不远,可是列岛间刺骨的罡风,却实打实令人感到寒冷。在这些奇特岛屿的游历与观察,大大丰富了达尔文的见闻,为他以后提出进化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加拉帕戈斯的海岸礁岩区域,达尔文观察了一种形状古怪的大蜥蜴,他在日记中写到“海滩上黑色的熔岩经常出现令人不快的、笨拙的大蜥蜴,它们就和自己爬行的礁石一样黑,在海里寻找猎物。我把它们称为‘黑暗小鬼’,它们肯定能很好适应自己居住的陆地。”

踏着湍急的海浪,登上加拉帕戈斯群岛,我们仍能看到,当年达尔文所目睹的神奇动物。而他笔下被称为“黑暗小鬼”的大蜥蜴,就是加拉帕戈斯特有的爬行怪兽——海鬣蜥。

虽然达尔文是位见多识广的伟大生物学家,但看到这些奇异的爬行生物,他也不能免俗,从“外貌协会会员”的角度,用“disgusting(令人不快、厌恶的)”,来形容这些古怪蜥蜴的长相。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海鬣蜥那奇异的外观,总能勾起人们对恐龙型怪物的想象力,1998年美国的一版《哥斯拉》电影,其中的怪兽形象,就是以海鬣蜥为原型制作的。
 
1998年美版《哥斯拉》

海鬣蜥的极限之旅——走向海洋之路
海鬣蜥的奇特之处,不仅是那怪异的外形,更在于它们是唯一拥有海栖性的蜥蜴,在某种程度上,这种习性与它们的生理需求相违背:海鬣蜥需要处于30摄氏度以上的环境,才能维持身体机能正常运行。但在加拉帕戈斯,海水的年均温度只有17-22度,个别月份甚至低于10度以下,这对海鬣蜥一定是个巨大的挑战。
 

我们首先要说明一下,为什么靠近赤道的加拉帕戈斯岛,气候却会偏向寒冷呢?这是因为加拉帕戈斯虽然纬度很低,却处于秘鲁寒流的必经之路上,来自高纬度的冰冷海水,在寒流裹挟下一路冲向加拉帕戈斯。游客来到这里,一般都要穿上避风御寒的衣物,但是对于海鬣蜥而言,潜水觅食是它们每日生活之必须,那么面对恶劣的环境,海鬣蜥又如何应对?
如果在清晨登岛,常常能看到海岸上大群的海鬣蜥,四处横趴斜卧,灰黑色的身躯仿佛与礁石融为一体。夜间,它们通过密集地围聚一处,以保持体温。当太阳升起之后,它们便丛集于海滩,享受舒适的日光浴,其深色的表皮,非常有利于从阳光中吸取热量。
 

当体温晒到接近40度左右,海鬣蜥便开始了潜入海洋的冒险,迎头扎入汹涌的波涛,觅食红藻、绿藻等冷水藻类。与达尔文最初的认识不同,大多数情况下,海鬣蜥都是平和的素食动物。消化这些藻类需要特定的消化系统菌群,因此小海鬣蜥会吞吃成年鬣蜥的粪便,以获取必要的消化道细菌。
向着海洋进发

海水中的就餐环境,可不太尽如人意。在水中海鬣蜥体内温度不断下降。此时它们的心跳速率,会由在陆地上的每分钟100次,减少到30次,以减少血液循环、保持体温。当体温降低到难以继续觅食时,它们便不得不爬回海岸,在阳光下恢复至良好状态。如此程序反复循环,构成了海鬣蜥日常生活的基本形式。有时它们也会一直在岸上等待海水退潮,然后啃食附着在礁岩上的海藻,以图节省体力。
海鬣蜥头部特写,其扁圆而充满疙瘩的头部,可以将藻类从礁石上刮下来

海鬣蜥的头部常能看到覆盖着一层钙质壳,这是它们通过鼻腔的腺体,将海水中的盐排出体外而形成的

海水升温,危机的来袭
在冰冷的海水与温和的陆地之间循环往复,对于海鬣蜥而言,这样的生存模式已不知延续了多少年。但近几十年来,它们却面临着新的生活挑战:厄尔尼诺现象的逐渐加剧,改变了海鬣蜥原有的生活环境,也悄然影响着它们早已习惯的行为模式。

每当厄尔尼诺袭击加拉帕戈斯群岛,便会导致秘鲁寒流的影响力减弱,使加岛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这看起来对海鬣蜥好像是件好事,海水温度一高起来,它们在海洋中活动,不是更安逸了么?事实并非如此,水温的增高,造成海鬣蜥赖以为生的冷水藻类,失去了生长的环境,这将导致大量海鬣蜥因饥饿而死亡。
 

面临厄尔尼诺所带来的饥荒,海鬣蜥施展出了一套“缩骨神功”,当出现食物缺乏的情况,它们可以将体长缩减13-20%,以此减少新陈代谢,降低对食物的消耗来渡过难关。为了求得生存,海鬣蜥也开始不断寻找其他食物,这些原来偏食藻类的温和动物,性情似乎正越来越暴躁。
当海鬣蜥趴附与礁石享受日光浴时,它们一般能够与其他海岸上的生灵和平共处。有一种外观红艳美丽的红石蟹,经常在海鬣蜥身边活动,甚至大大咧咧爬上海鬣蜥的身体,用钳子翻找海鬣蜥体表鳞片间的寄生虫为食。

不过遇到食物缺乏的季节,海鬣蜥在饥渴难耐之下,撕破了昔日和谐的共生关系,竟也开始吞食起红石蟹。它们偷食渔民捕获海产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在我们8月赴加拉帕戈斯岛的旅程中,赵超老师记录下了海鬣蜥抢食初生海狮胎盘的场面,这些宝贵的画面确实难得一见,却也让我们看到这些脆弱生灵,所面临着的沉重生存危机。
播放
加拉帕戈斯海狮生产之后
海鬣蜥赶来抢食海狮脱出的胎盘

癖食仙人掌的加拉帕戈斯陆鬣蜥
在加拉帕戈斯群岛,还可以看到一类外观与海鬣蜥有些相似,却只生活在陆地上的大蜥蜴,它们被称为加拉帕戈斯陆鬣蜥,它们与海鬣蜥拥有相同的祖先,却走向了不同的进化方向。陆鬣蜥缺乏对海洋的适应能力,它们远离海水,生活在干燥的环境中。
 
加拉帕戈斯陆鬣蜥(上)与同属的圣达菲陆鬣蜥

在加拉帕戈斯陆鬣蜥的食物中,将近有80%是各种仙人掌构成的,虽然表面扎嘴,但仙人掌中富含丰富的水分,这可以为生活在干旱之中的陆鬣蜥,提供必要的淡水。
圣达菲陆鬣蜥的仙人掌大餐

达尔文最初登上加拉帕戈斯群岛中的圣地亚哥岛时,他曾描述岛上到处是陆鬣蜥打下的洞穴,以至于他们找不到一处适合安置营寨的区域。达尔文可能绝想不到,今天陆鬣蜥已在圣地亚哥岛完全灭绝。长期高悬孤岛的安逸生活,使它们缺乏抵御外来敌害与灾变的能力。对于加拉帕戈斯的特色物种来说,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死穴。当达尔文发现的进化博物馆,逐渐走向支离破碎之时,如何保护这一自然遗产,尚需人们更多的研究和努力。

图片摄影:赵超
“只要打开了话匣子,他本人的传奇经历和科研故事足够让你听一路,更神奇的是,听说和他一起,遇见珍稀动物的运气会特别好。”

– 自然圈CEO、自然圈资深活动领队、鸟类和灵长类动物研究人员、自然摄影师
– 具有15年带队经历,带领团队在中国以及亚非拉等20多个国家与地区开展野外工作
– 在灵长类和鸟类动物研究领域,他与同事一起描述了灵长类新物种白颊猕猴和天行长臂猿,这是世界上第2种和第3种由中国人命名的灵长类动物,还参与命名了鸟类新物种喜山光背地鸫
– 在自然摄影领域,他的作品曾发表于美国国家地理,并有大量中国野生动物图片作品发表于中国国家地理、博物、华夏地理等媒体,为中国野生动物的保护宣传做出贡献
– 有温度有情怀的科研故事总是最打动人的,他对自然保护的热爱与坚持,他专业严谨又不失亲切气质吸引了一大批坚定的跟随者。

戳一戳,查看寒假自然圈加拉帕戈斯行程

加拉帕戈斯相关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