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是什么歌曲(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是什么歌词)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是什么歌,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是什么歌曲?

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这两天,有个视频火爆全网,一群平均年龄74.5岁的少年刷屏了。

CCTV1台网络春晚上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合唱《少年》。

他们的精神状态让我自叹不已,尤其那句: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

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变。

七十多岁的老人解开袖口,挽起袖子,摇曳灿烂在舞台。

可以想象50年前,一群少年踏入清华校园,朝气蓬勃;学成后他们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无怨无悔。

时隔50多年后,他们各自安然归来合唱《少年》,但那种笑容引起有些后浪强烈的不满,觉得他们就是在秀幸福,觉得他们就是在炫富,说什么爱国为祖国牺牲都是假大空。

2005年,抗日胜利60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部名为《大后方》的纪录片,讲述了抗战时期民族大迁徒的悲壮故事。

纪录片总策划杨麟邀请南怀瑾先生讲述当时发生的故事。先生坐在椅子上手里夹着一根点着的烟说起,一个母亲带着两个孩子逃难去后方(重庆),路上母亲生病,她怕拖累孩子,最后想办法把自己杀死,让孩子快跑,不要管自己。两个孩子只能就地挖一个坑,把母亲埋了就跑。

当时的那种悲壮就像《去大后方》的主题曲:

收拾起山河大地一担装

去后方

历尽了

渺渺途程

漠漠平林

垒垒高山

滚滚大江

似这般寒云惨雾和愁苦

诉不尽国破家亡带怨长

雄城壮

看江山无恙

谁识我一瓢一笠走他乡

南怀瑾先生在说起这个故事时眼里含着泪水,回忆起《去大后方》那段艰苦的岁月,先生说道:那个时候的青年,都对救国家救民族非常的热忱,大家都想出来,宁愿牺牲性命救这个国家,这个热忱你们不能想象,因为你们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时代,没有这个社会环境。他们经历了没有国就无处可安家的困境;然后为中华崛起,忘我奋斗的一生。

南怀瑾先生唯一年轻时的照片

对于我们来说,当时悲壮的民族大迁徒是一段历史,而历史对于旁观者是一段故事,对于亲历者是切身的悲痛。

有些后浪说所谓的清华学子都是有水分的,都是靠关系才能进去清华大学。在这里不得不提薛其坤。他是科学院院士,更是清华大学副校长。

薛其坤来自山东临沂一个农村家庭,小时候他在学课本时知道牛顿、爱因斯坦这些科学家对人类社会带来这么大的这个福祉,就立了一个伟大的目标,要当一个科学家。

那时候生活艰苦,在村里上学还是找到一棵大树劈成两半作为学生的课桌,要自带凳子。

家里把所有的支持都放在他身上,后来他就报考了山东大学的物理系,84年大学毕业后选择考研究生第1次考了39分,他擅长的普通物理和大学物理也考了39分。这两个39分让他记了一辈子。

最后在大学毕业的第3年才考上了研究生,1992年薛其坤去了日本仙台东北大学研究所读博,不但老婆孩子不在身边,还语言不通,想学习技术更是难上加难。导师带着蔑视的眼光批评是常有的事。薛其坤一年有八个月的时间想回家,但想想自己伟大的理想,又咬牙坚持,白天做实验,晚上回到宿舍就自学日语。

晚上学习的时间长了,他白天进实验室就打瞌睡,想睡着的时候就找理由去洗手间把门关上,睡上20分钟。

当时导师给他分配任务,把上万个螺丝全部分类归纳整理出来,他觉得这个是对自己的侮辱。

后来他发现这个任务是对一个科学家基本素质培养,是相当重要的环节。在分螺丝的任务完成一年半以后薛其坤取得了非常重要的突破,可以说这个突破是导师实验室在东北大学将近30年最重要的成果。薛其坤用自己的努力,从学渣逆袭成学霸。

薛其坤毕业后选择回国,他一直有着非常强的理念,要用科学强国、教育强国、培养对有竞争力的人才。只所以他成为老师后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学生成才的几率就更高。

量子反常被看作是霍尔效应家族当中一个重要成员,全世界有很多科学家把对它的发现看作是自己的一个目标,在130多年的研究历史中,日本的东京大学、德国的维尔茨堡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都想攻克这个难题,但最后是我们的清华大学副院长薛其坤的这个学术团队,首个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薛其坤带领的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也被杨振宁先生称这是在中国本土首个出现的诺贝尔奖级别的实验,因此他也获得了第一届中国未来科学大奖。

那个年代的人,能读书是不可多得的好事,反而我们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觉得读书是浪费钱浪费时间,还不如去打工赚钱。

某社交网站有年轻人提出的问题浏览次数过千万:我如何能上位?我如何融入上一层社会?难道一辈子我就得干这个鸡零狗碎的活?一辈子生活在底层?

陈丹青在圆桌派针对年轻人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互联网已经把所有的圈子、不同阶层的生活,呈现出观众面前。像一张天罗地网,把人笼罩在里面,无时不刻告诉人们:别人过的是这种生活,你也可以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事实上很多人也被互联网展现出来的广告所支配。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应该待的地方。

也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说:看世间万物,要把它的精神收到眼里来,不要把自己放在万物上,它没用处,对你也没好处,我们的心脏像拳头那么大,它装不了太多的东西。

一位从教多年的老师留言说起关于读书的问题:其实很多学生的学习态度基本决定了以后的生活态度。我所说的学习态度,不仅仅指学习文化知识,学做人,学生活都是。

但凡在社会上混的好一点的,都是抗压能力比较强的,他们虽有抱怨,但从不放弃。但是很多没有目标没有理想喜欢随大流的孩子都沉默了。清华大学的老一辈毕业生,从贫穷年代走出来的人,确实是有真本事的。

网友@心之花说:我刚工作时,带我的师傅是清华物理系毕业的,当时他是退休返聘。他那份科研工作的严谨认真,那份学习的执着和能力,让刚硕士毕业的我自叹不如:他是接近60岁自学的英语,阅读纯英文科研资料比我强,现在过了80岁,在家一直没停学习,每次去看他,都会推荐一些专业书给我们,他遇到一些问题,也会到单位来找博士们聊聊听大家的想法。

他是我在科研单位遇到认真做科研,一生如此的唯一一个人,不在名,不在利,只在事儿。

老一辈的钻研精神,对事的认真,在后辈身上越来越少了。他我心里真正的偶像。

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还有更多在默默努力的前辈,祖国之强大,不止靠他们,但他们终将为祖国的富强打上一针强心剂。

关于合唱《少年》的清华前浪,在《往事如歌》的纪录片里有讲到,其中很多老人的经济条件并不优越,甚至谈得上清贫。第一架飞机的设计师程不时老爷子和患有阿兹海默症的妻子至今还住在多年前的一间破旧小房子里。但他们从没有对生活抱怨自己的不满,就像我奶奶说的:现在的生活真好,再也不用怕饿肚子,也不怕用无家可归,时代在进步只要肯吃苦,生活温饱绝对不成问题。

我对所有能活在这个年代的长辈保持尊重,清华前浪们让我看到“少年”二字,不问白发,只问心境;无关年龄,只关热爱。因为热爱,岁月带给他们的不是惊慌,而是光芒。眼中有光,心中有梦!

#牛年春晚#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是什么歌词.jpg” />

与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是什么歌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