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常识

戛纳在哪个国家 戛纳是在哪里

最近在回顾一些老电影,深深感叹于大师们的天纵之才,也很庆幸有各种机构帮助大家去评选这么多优秀的电影,让大家能永远记得它们。不过,世界上有很多电影评选机构与电影节,在我很小的时候就传闻了奥斯卡,长大了又了解了戛纳、柏林等电影节。

但是我直到不久以前才想到这个问题,奥斯卡奖其实是个国家级奖,而戛纳等是国际级的电影节。传统意义上,国家级肯定比省级要优秀,国际级要比国家级优秀。为啥子奥斯卡的影响力要远高于戛纳呢?

当然,他们的定位不同、意义不同,不过我查了一些资料后发现,他们的评测制度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理论上,怎么评测,代表了大家鼓励啥子、宣传啥子。比如在学校里,A学生学习好,不爱运动,B学生喜爱集体活动主题,但是学习成绩一般。如果老师们通过评测认为A得到三好学生,那么我们就了解老师们喜爱学习好的,SPT怎么样并不重要;如果B得到奖状,我们就会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主题。这是一种方给的引导。

首先说以戛纳为代表的电影节,它的评选机制就是少数几个专家组成组委会,得到结论。因此它的电影选出的质量怎么,特别依赖评委的眼光。在评委选片的时候,会由比较固定的评委团,有的看法国片、有的看外国片,评委包括艺术总监、导演、记者、电影爱好者等。可想而知,将近十单人要看这么多电影,是个很大的工作量,加上工资也不高,很多时候我们懒得把每一部影片重新到尾认真看完,也许只看一部分片段就决定了、也许只有1单人看一次就决定是否入选了。戛纳电影节每一届的预算大约是2000万欧元,50%由公共资金组成,之后还有各种私人性质的资金构成,一些电影企业与电视台的支持等。

这种少数人独揽大权的状况,带来三个麻烦,最直接的就是结果总是要面对我们的质疑。因为众口难调,一旦选出的结果与观众的预期不符、与某些利益体的期望不符,背锅的就是这几个评委。

第二个麻烦是由于现实的掣肘,有时候不得不低头。比如位于法国,就要照顾法国的本土电影;由于预算来自各个方面,难免会为一些特殊群体开后门,比如出钱的电影企业;由于要维持这个机构,就不得不妥协,比如政府机构主推的电影不得不照顾一下、向大导演开辟绿色通道等。

第三个麻烦是,由于权力就在少数人手中,很容易掺杂人情因素,这少数人的眼光怎么、是否有偏执,选片是否会受到他们文化背景的影响、他们的刻板印象的印象,都是很难避免的。

接下来说奥斯卡奖,它本意为学院奖,圈外人称呼它为奥斯卡奖。它本来仅仅对英文电影(包括英国的电影)做评选,有点像国产的金鸡百花的感觉。但是由于它的影响力、这些优秀电影的影响力,当然也少不了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式文化输出的影响,它从壹个国家级的评选,影响力逐步扩大为世界级。它的评选来自于数量广大的专业评审。

奥斯卡的评审机构分为两级,上面是主席评审团,来自于14个分支学会(演员协会、导演协会、艺术指南协会、摄影协会、美术师协会、编剧协会,电影执行人员协会、电影剪辑协会、电影制片协会、音乐协会、录音协会、公共关系协会、短片与长片动画协会、视觉效果与作者协会)。下面是分支评审团,就是这14个分支学会。

换言之,奥斯卡的评选,是每个细分专业的评选,比如我是来自编剧协会的评委,我就只看各个电影的编剧方面,音乐怎么、摄影怎么跟我没关系。用这样的方法,每个分支中除了职业评委外,还包括一支庞大的自愿参加VIP队伍,这些人达到五、六千人次。但是这些人不允许是业余人士,全体评委都是从业人员,我们内行看门道,谁也别瞎说。在统计票数方面,是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负责,按照排序复选制进行投票统计。

对我来说,最大的感受在于,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在这个时代,专业不断细分,各专业深度不断加强。过去那种少数人说了算的方法,很难再适合这个时代。因为这就标准这些人啥子都懂,每壹个方面都是专家。比如过去的企业里,谁是大领导,谁就能判定企业里谁应该晋升、谁应该加钱,当企业里的专业分的不细的时候、领导人能力强的时候是可以的,他懂这行业,就能评测谁是人才。当企业变大,行业较多,领导很难啥子都懂,就要依靠专业的人才向他出意见。

另外,在一套制度的设计中,大家要明白,每单人都是正常人,我们都不是圣人,大家要理解每单人都会犯错。这没关系,但是一定要有避免犯错的机制,要有监督检查、有纠错办法。传统的中国文化寄希望于道德感自我约束,让每单人都成为君子,除了逼迫一部分人成了伪君子以外,其实没有化解根本问题。